2021年開年,外資加速布局中國金融市場,保險、證券等業務領域取得多點突破。尤其是,德國安聯保險(簡稱為安聯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得銀保監會批準籌建。該公司將依托北京自貿區、中德國際合作產業園關于跨境金融等方面的多重疊加政策優勢加快籌備,經監管部門核準后正式開門營業。安聯保險是《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后獲批籌建的中國首家外資實際全資控股的保險資管公司,其實際全資控股股東安聯集團是歐洲最大的保險公司。這也標志著,中國保險業歷經40余年的發展,迎來了首家外商獨資企業。
據中央結算公司最新發布的1月債券托管量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債券托管量大幅增長,1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面額為30567.75億元,同比上漲62.09%,相較上年末上漲5.96%。這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6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事實上,證券投資領域雙向交易活躍是去年全年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特點之一。數據顯示,2020年,直接投資順差1034億美元,同比增長78%,其中對外直接投資1096億美元,同比增長12%,境內主體對外投資保持理性有序;外商來華直接投資2130億美元,同比增長37%,表明境外投資者看好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潛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近日表示,中國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提速,IMF預計將增長8.1%,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多增長動能;世界銀行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7.9%,在中國的帶動下,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在新一年將增長5%,高于此前預測的4.6%。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近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首先,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的屬性有所提升,境外央行配置人民幣債券的需求持續增大,境外央行一直以來都是增持境內債券的主力。
其次,外資投資表現出追求穩定收益的特征,以購買低風險債券為主。去年外資凈增持我國國債936億美元,年末余額是2910億美元;凈增持境內銀行債783億美元,到去年底的余額是1846億美元,二者存量的合計占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總量的93%。同時,外資在境內債券市場成交也比較穩定。去年1月至11月,債券通項下每個月成交的金額大體都在4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此外,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余額占比和成交量占比都是3%左右。
最后,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也是重要因素。在疫情背景下,中國經濟基本面率先實現了修復,貨幣政策保持了穩健,我國債券的收益率在全球主要國家中表現相對突出,人民幣資產在全球范圍內表現出一定的避險資產屬性。另外,這些年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入了快車道,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等主要國際指數,債券形式的人民幣資產成為境外投資者配置的重要標的。
記者注意到,當下外資企業十分關注接下來中國金融業開放的走向。這一議題在此前召開的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被提到,提出要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促進本外幣、離岸在岸市場的良性協調發展,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對此,有關學者表示,隨著金融業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風險防控能力也需要跟進提升。畢竟中國金融業相關法律監管體制略顯滯后,風險防范體系存在一定短板。這就需要在有效監管前提下,進一步深化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利用自貿區優勢開展先行先試,利用金融科技進行風險識別和預警,提升金融系統的風險防范能力。